走近秦镇
文/家住未央
(一)
对于秦镇的最初了解,来自那小小的一碗米面皮子。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街口便有了一家卖皮子的摊子。蓝布幌子上锈着“秦镇大米面皮“几个隶书的大字。吃惯了家里自己标准粉蒸的麦面皮子,那见过这样的阵势,皮子雪白,辣子油往饱里调。红白相间,煞是好看,吃到嘴里酸香可口,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它。每当口袋里有了两毛五分钱的时候,就匆匆的向那里走去,路上还不停的咽着口水。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由于爱吃的缘故,慢慢的就了解了许多。知道了秦镇是户县的一个地名,知道了秦始皇吃米皮的典故,便对这个地方有了一种向往。时代发展了,西安有了许多的秦镇米皮连锁店,店里的介绍使我知道了:秦镇的八景,知道了沣京胜地,知道了九楼十三堡。它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就渐渐的丰满了起来。一种饮食,一个地方,单纯的去看,他就是一种食品一个地方。如果把他和文化结合起来,就如一个躯壳注入了灵魂。它便有了风采,有了吸引力。我对秦镇的印象就是这样,向往变成了一种吸引,我就有了走近它去看一看的想法。
秦镇就是秦渡镇。属户县管辖,在西安城西南。沣河发源于秦岭,出沣峪往北流去。出了峪口的沣河,没有了山中的咆哮,静静的流淌在河道里,两旁垂柳依依婀娜多姿。垂柳依依的河边就是那秦渡古镇。后秦时,鸠摩罗什在户县的草堂寺讲经。皇帝姚兴在此设渡过河听经,得名秦渡。据说隋炀帝扬广也在此渡河,看到了沣河岸边垂柳依依,风吹柳枝轻扬,静静的河水中倒映柳树妩媚的姿态,一时竟十分的陶醉,随就有了将柳树收归自己所有,一人独享的念头。就在秦镇渡口下圣旨,赐柳树随国姓姓扬,自此柳树就有了杨柳的叫法。
大米面皮是这里的特产,历史悠久。传说在秦朝的时侯,沣河两岸因地肥水美出产桃花稻闻名,桃花稻是秦始皇专用的贡品。有一年,天大旱,沣水断流,百姓无奈就打井抗旱。怎耐人怎胜天。虽有一点收获,但粒小而不饱,不但交不了贡品,大家吃饭都是问题。大家一筹莫展,秦镇有一个能人叫李十二,将米碾成糊糊吃,却发现面浆上笼蒸熟之后也可食用,便切成细条、搁辣子调醋,不知不觉中发明了大米面皮子。填饱肚子的李十二想,反正没有办法了,不如就把这万货进贡给秦始皇吧。始皇吃后十分高兴,便免了秦镇那年的赋税。大米面皮就这样的流传了下来,为了纪念李十二,秦镇人就有了正月二十三李十二忌日家家蒸皮子纪念的风俗。
(二) 过了沣河上的通济桥便是秦镇了。老镇在路南,路是通户县的官道,两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米皮店。单从招牌上看,是一家大似一家,多是三代祖传,米皮正宗之话。我细细的看去,慢慢的走过,总想选一家自己比较满意的吃。瓜地挑瓜越挑越花,多了就迷茫了,眼花的同时,每一家店里的空旷让我感到一丝凄凉。我便有了先看一看的想发,下了河堤我往老镇的深处走去。镇不大,路不宽,老年间留下的店铺经营着各样的买卖。洞开的大门里摆这城市里已不太常见的杂货,傍边一摞摞班驳的门板诉说这里曾经的繁华。丁字街分南北西,南北街靠东的一排十分的叫人羡慕,临街是门面,白布幔帐遮住了六月的骄阳。后院便是沣河岸,沣水缓缓的流过。蓝天白云,不远处的秦岭历历在目。白布幔帐下的买卖人不是悠闲的打着麻将,就是手端茶缸谝着闲传。好象生意已不是那么的重要,我十分羡慕,羡慕老街给人的那一份宁静。但愿我浮躁的心在这里可以安静下来。
丁字街口的一家老店,据说是这里最好了,我要一碗米皮坐了下来品味正宗。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现在的生活已不是一碗米皮就让我兴奋的年代了。感觉一般,就尝出了一个咸和辣子油的腻。老板说:“秦镇的吃法于西安不同,品的就是这油油的咸咸的味道,不是特别的要求醋是不放的,要不在给你加点料。”我想:“入乡随俗,就这样吧”我起身掏了一块五对老板笑了笑放在桌子上要走。老板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不够。”原来这里的价格已经高出了西安好多。我笑着补齐了钱, 这是我第一天到秦镇的事,说起来也奇怪,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对我有着那样吸引力的东西。当我真正和他走近了,到显的生分了起来。我在秦镇住了下来,做一点糊口的小买卖,凉皮到是经常不吃了。 (三) 六月的一天,几个朋友自西安来。就如我最初的想法,目标米皮。我便当起了导游往老街走去。还是那家老店,还是那个味道,看景不如听景,许多的人估计和我这一样的想法。这里是一个古镇,但我的买卖忙没有好好的浪过,吃了皮子几个人就转了起来。南街是一条老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买卖了,直对的就是南门,一段残破的土墙,一个小小的门楼,。与我的想象差距太大了。南街的路边有一庙,不大,三间的大殿,几个佛像而已,进去的时间没有见到僧人也没有见到了居士。我本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几年不知怎么搞的,到信起了佛了。也许是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前途事业的渺茫,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叫人可以信仰的东西不多了。信了,心中就有了一点寄托。 进了大殿有广积福田的箱子,郑重的放了五元钱进去后,我倒头便拜。拜了佛许了愿,自己的心里就亮堂了起来,艰苦的生活里也就有了指望。出了庙,南街上著名的就是几个黄酒馆了。黄酒古老,历史在白酒之前。鲁迅笔下咸亨酒店里便卖的是这东西,秦镇的这东西也是出名的。找了一家走了进去,门面不大,大约不是饭口的原因,里面空无一人。虽是小店无人,大不可小看,马文瑞题的招牌,钟明善写的条幅,一个中堂看落款竟是茹桂。三个人四个菜,要一壶黄酒,临着沣河岸边的垂柳就品了起来。意境不错,但酒我到没有品出什么独到之处,许是咱这人俗吧。 喝完了结帐,老板拿出了几个小小的瓷葫芦推销,据说里面是几十年陈酿黄酒,价格倒比墨瓶西凤还要贵。我说了:“贵了,不要。”老板做了个鬼脸说:“三十一味中药,专门壮阳美的很,西安开车的过来都梢几瓶子。”“开车的不是有钱的就是当官的,咱一个穷松是没事壮那门子的阳”我给老板兑了个干的。几个朋友到是有兴趣的看了起来,朋友说:“你这地方就是好,不但出皮子黄酒,风景也不错,对面还有个庙,刚我几个还去烧香了。”“烧香?得是还给钱了?”我几个点了点头。“又上当了,那就不是个庙,是一家人把自己的房拾掇成那样,现在信这的人多,秦镇外面来转的人多,信的进去谁不给几个,人家有的时间一天到比我这卖酒的来的快。”我诧异,难道我又上当了,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当。“啥当没有的?凯子上当是当当不一样,”老板说。品着老板这话的味,我一把夺过朋友准备付钱的黄酒葫芦拉他走了出去。朋友问?“为啥不买了?”“为啥?到处都是坑,凯子上当,当当不一样呀,啥都不要买,啥都不要干,一买一干保证上当。 (四) 西周的灵台在镇北,传是西周文王所建。具体干什么用的?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看天象的,有人说游玩的。还有的人说是文王的练兵点将台,文王后来就死在这个台子上,停灵于此故名灵台,灵台上原来也有建筑,到唐初的时间还在,后来僧人到此,灵台就成了平等寺。站在秦镇桥顺沣河北看不远出一个高台,蓝墙蓝瓦绿树成阴的清净去处便是了。台子不高,寺院也不大。与众不同的是一般的寺庙和衙门一样应该是门朝南,可平等寺确是门朝东,不知是什么原因。 进了门,没有见到僧人,到是见了几个工人在修一个古建筑。基台有一人多高,里面塑了一个慈祥的老汉端坐。问了工人才知道这就周文王,地基修的高这就是台了,文王的灵台。原来这慈祥的老汉就是传说中的文王呀,我到要好好的看看。两边有大殿,从窗户看去,和一般的佛家寺庙没有什么区别。坐在大殿台阶上休息时间发现窗台上放了有个签筒。两个伙计兴冲冲的去抽。一个抽了个中平,一个抽了个下下,两个人都不是太高兴。我说:“看我的。”我伸手摸了一支,伸开一看第四十二签上上大吉。 伙计说:“你的运气真好。”其实我那有什么运气,抽签算卦不过是江湖技巧,我不过是混过江湖知道其中的奥妙罢了。江湖有谚:野签高,庙签低。说是走街游方算卦抽签的,如果你抽到了红签喜签上上签,是要多付卦资红钱的。所以他的好签就比一般的签高,你抓时就容易抓住好的。寺庙里的签筒一般是放在大殿里,如果求签,需要恭敬的下跪磕头顶着签筒去摇,经常有人不懂规矩,不拜佛就去抽,抽出的都不是好签,因为好签是比一般的短。看签筒的就说了:“你的心不诚,给佛一拜在把布施已上再抽。上了布施再去摇,因为是摇所以长短的概率是一样了,往往比抓的好,这就是庙签短的道理。我刚才是抓的最短的一个,所以上上大吉了。 两个伙计说:“不可能吧。”我说:“有什么不可能,这世上的万物皆是买卖,是买卖就有技巧,个行就有各行的方子,不相信你进去叫他给你解一下你就知道什么都是买卖了。”两人进了殿,没有三分种出来了:“解一个签要五块钱。”我笑了,要钱的肯定是买卖了。人有的时间就是这样,明明知道是假的,但为了寻求一点心理上的安慰,也就相信了。就如我,自己抓了一个上上大吉的签,心理感觉不错,虽然我是知道奥妙才抓到的。但我也信,信则有不信则无,好事情咱就信了吧。在我抓了上上大吉的签几天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