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收藏店铺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粮食生产的有生力量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显现。虽然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增产丰收,但粮食生产难以适应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在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占用耕地需求量大的情况下,保证95%的粮食消费国内自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走内涵扩大粮食生产的路子,是解决国内粮食自给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讲的粮食生产现代化,就是农村土地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

    建国6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5285亿公斤,比1949年1132亿公斤,增产4153亿公斤,增长3.67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水平、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相比,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土地十分分散。我国农村人多地少,耕种土地十分分散。按照2006年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住户农业从业人员3.42亿人。共有耕地18.27亿亩,户均耕地9.13亩,劳均5.3亩。与世界其他国家按农业人口人均耕地数量比较,中国只是印度的1/3,越南的1/2,日本的1/12,韩国的1/2,英国的近1/60,美国的1/300。就规模来讲,中国的户均规模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而且一户的耕地还分成好几块。经营规模太小是中国农业(主要是种植业)的最主要特点,也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极其分散的土地,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无法提高。

    (二)传统耕作方式。从总体上来讲,当今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的粮食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看到,牛耕马拉耕地;人工撒种,人工插秧,人工收获粮食作物;人工整晒粮食产品,肩扛背驮粮食商品出售。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粮食生产耕作方式,不可能促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三)生产标准缺失。在我国农村土地由农户承包长期不变政策下,农户种植粮食有了高度的自主权,种植什么品种农户说了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几亿农户种植的粮食品种多而杂的现象。很多地方一家几亩地,一个季节同一品种的粮食作物,就种植几个不同的品种。在土地耕做作、肥料使用、农药喷施、田间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作法,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杂乱,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四)产品质量不高。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国现在农户生产的粮食产品质量不高。主要粮食产品如稻米不如泰国,小麦不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不要说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就是在国内很多城市居民都不愿意吃国产的粮食,就连农民生产的粮食也将品质差的粮食出售,而将品质好的粮食留给自己消费。所以,我们一方面说粮食产量增加了,但是另一方面粮食又大量积压,难以销售。主要原因就是质量差,产销不对路。

    二、加速土地流转是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粮食生产必须走现代化之路。只有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机械化、标准化、优质化,才能促进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加速土地流转是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1、促进土地集约化,有利于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生产粮食投入大、产出低,既不利于农民获得适当的利润,又占用大量的劳动力。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植粮食收入太低。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因势利导,促进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让农户将耕地出租、转包、转让、入股等,农民暨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入(租金、股金等),又可以离土外出打工,或者给土地经营者打工。土地经营者由于有了规模化的耕地,就有可能以规模经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获得规模经营利润。

    2、促进耕作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一家一户耕种土地,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购买农业机械,因而生产效率低下。土地集约经营后,经营者就有实力购买农业机械,实现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当今中国第一种粮大户——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51岁农民侯安杰,共流转了8个镇35个村的2.03万亩土地,今年已经收获粮食800多万公斤。由于实力雄厚,他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机耕船、旋耕机、拖车、机动喷雾器和水泵等农业机械,总价值100多万元。如今,侯安杰生产粮食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正是由于实现了机械化,侯安杰聘请的种田能手一个人在他那里可种200亩地,一年下来可赚6万元钱。

    3、促进生产标准化,有利于提高粮食商品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粮食的消费就出现不同的变化。在我国人民进入小康水平的阶段,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更侧重于吃好。这就要求作为主食的粮食生产要达到标准化。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粮食产品。土地集约经营后,经营者就可以实现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出售。标准化的生产,必将提高粮食的商品率。

    4、促进产品优质化,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粮食生产投入大、周期长、储存时间有限,如果生产的产品不优质,消费者就难以接受,超过储存期就降低使用价值,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土地集约经营后,巨大的生产投入警示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他们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更注重粮食质量的提高。

    三、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

    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耕地没有人耕种,或者耕种者力不从心的困境;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农民又可以取得土地收入;同时,流转给经营者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优质率,使宝贵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举多得。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看,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有三条:

    (1)向种粮能手流转。我国农民有几千年种植粮食作物的历史,现今新一代农民中不少有文化、有技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农民。在国家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种植粮食的收益逐渐增加,这些农民通过规模经营能够获得比较客观的经济效益,因而愿意从事粮食生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正确引导、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向这些种粮能手流转。

    (2)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适应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猛发展。作为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民的土地向这些合作组织,特别是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流转,无论是采取出租,还是入股的方式,都可以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民或者出租土地给专业合作组织得到租金,或者按股分红,既得到土地的收益,又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或者在专业合作组织打工。这样,不但农民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通过具有较高生产水平的粮食专业合作组织集约化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3)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流转。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是以小麦、稻谷等粮食为原料,从事粮食加工转化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加工设备、广阔的市场。在发展之中,他们也感到粮食原料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农民生产的粮食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亟需改善粮食种植品种。虽然这些年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探索了“订单生产”的路子,但由于诸多利益矛盾难以解决不尽人意。农民土地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流转后,这些企业就可以从生产环节入手,根据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达到农民、企业双赢。(食品商务网)

公司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