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探秘古建筑的“巧手匠心”

收藏店铺  

湖北省大冶殷祖古建筑艺术是结合了各种建筑材料、文化特色、民俗观念、审美价值,具有地域特色的工匠技艺。为了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的古建筑文化,发扬本土古建筑工匠*,守护古建筑遗迹,湖北省大冶市滨湖学校利用大冶殷祖古建筑资源,取材于大冶本土殷祖古建筑艺术所涵盖的建筑彩绘、建筑形式、建筑构件、建筑纹样等领域,结合生活实际开发出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点且符合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创建了“殷祖古建筑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课程以造型表现和欣赏评析为主,让学生通过了解殷祖古建筑中的风格特点,熟知各个建筑构件的名称、样式、作用,利用黏土等材料工具制作建筑构件,学习传承大冶殷祖古建筑技艺,理解殷祖古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造型·表现

殷祖古建筑中藻井的图案既是地位的象征,又是文化的记录,更承载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学校以课程作为起点,促使学生不断了解、探寻、传承殷祖古建筑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为了让学生从不认识藻井、不知藻井为何物,逐步了解藻井的位置、结构、纹样、寓意,学校“殷祖古建筑研学·雕梁画栋”社团实地考察写生殷祖古建筑群,以绘画的方式表现殷祖古建筑的彩画、结构、样式特征。殷祖古建筑群多为穿斗式建筑,学生可以通过线描写生的形式刻画古建筑各构件之间的穿插关系和建筑样式,呈现殷祖古建筑艺术。

在社团活动中,教师提出了二年级学生学习“藻井之美”古建筑彩画的教学目标:一是观赏大冶殷祖古建筑彩画中的藻井,感受藻井纹样多变、色彩绚丽、造型精美等特点,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认识绘画藻井的基本辅助工具,初步了解藻井的结构、纹样、寓意,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三是掌握殷祖古建筑中藻井的绘画方法,学会在木板上创作有创意的藻井作品;四是通过对“藻井之美”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弘扬殷祖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根据课程需要,教师把教学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阶段:图片赏析。教师引领学生逐步了解藻井的位置、结构、纹样、寓意,学习藻井的绘画方法,感受藻井的纹样美和色彩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藻井上的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为主,从而引出藻井的寓意——防火防灾。第二阶段: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藻井外边的轮廓,找出藻井的中心点,画出图案,涂上颜色。学生通过欣赏作品,认识藻井的造型特点,感受藻井制作的精湛技艺,尝试自己创作一幅有创意的藻井作品。

设计·应用

屋檐是一个房屋*韵味的结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又不失大气。瓦当俗称瓦头,圆形、瓦面弧形朝下;滴水是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两者均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在屋檐最前端。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房屋的造型之美,学校“殷祖古建筑研学·青瓷陶坊”社团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了“屋檐上的艺术”这门课。这门课与多个学科领域相结合,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古建筑知识、技能、制作方式,融合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等元素,在触摸感知泥料、打磨陶艺作品、上釉色的过程中了解古建筑建造结构、建造样式等知识,从而感知古建筑的魅力,传承中国泥匠*。

课程教学从学生观看视频《瓦当的一天》开始,当一片片有趣的瓦当像小精灵一样在屋檐上跳跃,学生逐渐了解了古建筑中屋檐的结构,认识到什么是瓦当、什么是滴水。随后,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瓦当和滴水的形状、样式、材质以及在屋檐上的排列结构;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矿泉水缓缓淋到瓦当、滴水上模拟下雨场景,让学生理解并感受瓦当挡雨、滴水引流雨水的实用功能。

“瓦当和滴水在屋檐上伫立了几千年之久,那么它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看完模拟情境后产生了新的思考。教师出示图片,讲述瓦当和滴水的历史——瓦当诞生于西周,最早的瓦当是半圆素面瓦当,后来发展成圆形瓦当;瓦当出现1000多年以后滴水才出现,*是三角形,然后发展成如意形。从中国古建筑文化到本土的古建筑,教师引领学生欣赏古建筑屋檐上的艺术,了解瓦当、滴水的文化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古建筑之美,培养学生保护家乡传统古建筑的意识;尝试用写实、抽象等造型表现方法,用黏土设计制作精美有创意的瓦当、滴水,用一比一的实物门檐当展台进行展示,让学生对瓦当、滴水的装饰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视觉感知;最后通过评选“中华小巧匠”活动,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传承本土古建筑艺术的工匠*。

在大冶殷祖古建筑中,“门”同样也是种类繁多,有将军门、随墙门、月洞门、垂花门、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九大类。建筑大门的结构组成、雕刻装饰和色彩、大门辅首的材质,在古代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礼制思想。这部分内容也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继续激发着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探索的兴趣。

欣赏·探索

学校身处“古建筑之乡”,为了让学生感受古建筑的魅力,“殷祖古建筑研学·古韵黏土”社团教师撰写了适合三、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屋檐上的艺术”殷祖古建筑教学案例,以大冶本地殷祖古建筑,如大冶小雷山寺庙、叶家坝祠堂、张麒牌楼、青龙山公园古建筑群等为蓝本,让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殷祖古建筑形式美、构件美、色彩美、布局美的认知;培养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激发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努力发扬大冶殷祖古建筑技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在古建筑的各个艺术领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美术教育为中心,传授学生广泛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了解美术的人文背景过程中全面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将美术教育与传统古建筑艺术相结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古建筑中开发出彩绘、构件、工艺、陶瓷等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古建筑艺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殷祖古建筑乃至中国古建筑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大冶殷祖古建筑资源的教育研究,学校努力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走上发现美、实现美、呈现美的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均系湖北省大冶市滨湖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5版


公司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