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随之增加,这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城市雕塑提供了自身发展的舞台。 在现代都市中公共艺术呈现为多种形态:在其实体对空间的占有、围合或点缀上,可以是群体性或单体的雕塑、壁画、装置性、纤维艺术、铺地艺术、综合效果的声光艺术品,甚至建筑物本身;也可以是经过精心创意制作的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性的一组水体装置、一片绿荫或几条座椅、一个候车亭与几个电话亭、一盏路灯与几个垃圾箱,甚至是一组社区单位的指示牌等,它们在成为艺术品的同时,可随时给予居民、旅游者、行人、情侣、老人、儿童以观赏、休息、交流、嬉戏的满足。 一个城市的雕塑艺术面貌良莠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题材、意蕴、构思与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而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是否与大众相亲和并产生互动。只有对城市雕塑给予更多的人文、生态价值的关注和呵护,使其更具有亲和力,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更符合今天大众对大人文环境的审美要求。 一、城市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融合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演进,人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人类日益重视被自己忽略、破坏的生态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存共生关系。城市雕塑应秉承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和谐美,使雕塑与环境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开放式的人居环境的角度都能形成一种融洽与和谐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是影响雕塑与环境结合成败的关键。绝不能把城市雕塑仅仅当作城市的“花边”、“题花”、“附属”的东西,而应在设计时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风土人情以及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努力使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 二、城市雕塑与大众的亲和 公共艺术创意之初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起与公众亲和、密切相融而生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介入’其间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而在这当中使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乐与提升,使得公共艺术成为提供给公众自由参观,或可触摸、依偎、甚至于攀缘其间的展示形态,以缓解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构成的居住和办公环境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生活的艺术”。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更要注重其亲和力的表现。雕塑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强调雕塑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融洽,强调作品与普通人生活情感的表达,强调观者对雕塑的观看、触摸和参与,也要表现平凡朴实的生活;不仅仅表现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也要记述普通老百姓不足以炫耀,但却实实在在如影随形的喜怒哀乐;也让人们不仅仅站在远处仰视作品,也能深入其中,通过触摸感知参与、发挥作品无尽的深意,从而让观者与创作者实现心灵和情感的互通,共同推进城市雕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雕塑的亲和力便是作品的生命力,那些亲切的、充满人文色彩的、真实自然的作品才是广大群众最大的需求,也才是我们生活最真实的表露。回顾人们印象深刻的城市雕塑作品无一不是生动、亲切的,能使人们产生共鸣的。美国达拉斯市中心区,有五组真人般的雕塑,分别摆设在方圆数百平米的街区一隅,正在开罚单的警察等,无一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景象。初见这些雕塑会很惊讶,继而会心的感受到其幽默感,探身共同与“假人”阅读同一份报纸;上前与某个雕塑合个影。这样的艺术作品拉近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使公共艺术与民众之间自由的对话,使人们备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