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浅谈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收藏店铺  
浅谈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
 

21.浅谈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关丽娜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


  [摘 要]通过剖析翻译中源文、译者和最终的读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说明译者在翻译中既有从属性、被动性,但又有主观能动性,以及怎样来把握主观能动性的界限。

  [关键词] 翻译标准;从属性;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4886(2004) 03 - 0095 - 03


  在翻译学领域中,各种翻译流派和翻译标准纷纷出现。翻译流派有佐哈尔( Even - Zohar) 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图瑞( Toury) 的描写译学( descriptivetranslation studies) 、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group) 、特拉维夫———卢汶学派(Tel Aviv - Leuven school) 等等。翻译标准则有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

  许渊冲的“忠实、通顺、修辞”或“信、达、优”,奈达的“对等”,钱钟书的“化”,巴尔胡达罗夫的“等值”等等。当译者面对如此繁多的理论和标准时,需要有所选择和取舍,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佳标准。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化活动,是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个过程,我们把它细分为源文、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译者把源文翻译过来,再把译文传递给最终的读者,使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而最终了解源文。这是一根信息传输的链条,读者对源文的了解使这根链条最终连接在一起。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让信息不流失则成了判断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对于信息量中取舍的不同侧重点则形成了翻译的不同标准。译者是信息传输的重要桥梁,从理论上讲,他的工作就是要传递百分之百的信息量,好比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

  First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ion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

  Second general rule :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

  Third general rule :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original composition. (第一条一般法则:译文应当完全复制出源文的思想;第二条一般法则:译文的写法与风格应当跟原文的写法与风格性质相同;第三条一般法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 但要译者达到这些标准却是非常难的,因为在信息转换过程中,译者既有从属性、被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从属性是从属于源文和读者,译文的最终目标是读者,但译者对源文的翻译又有主观能动性,即主观创造性,译者可以适当地调整和改变译文,使之更能被读者所接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考虑源文,又要考虑读者,因而有时也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制约。例如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是中国近代被广为接受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前后有几十个译本,其中有初版于1899 年的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929 年夏康农译本、1980 年的王振孙译本等等。林纾是用文言文翻译的《茶花女》。尽管晚清已有人开始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但也未能动摇文言的统治地位。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运动迅速提高了白话的地位,因此后来的《茶花女》译本都用白话文,而且随着大量外来新名词的不断涌入,翻译也比以前简单些了,而且后期译本的准确性也高过前期译本。

 

 

公司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