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沈阳的幸福生活》读者征文 今年“八一”是我乔迁新居3周年纪念日。我的新家择水而居,是典型的岸上人家。当全家人把酒言欢,举杯邀月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举家四迁”的往事。 80年代初: 13平方米闷顶插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婚后不久,家里在铁西工人村为我借了一个插间。那是一幢闷顶式建筑,三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居住面积只有13平方米。狭小的室内除了摆放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具,几乎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最头疼的事,就是每天早起抢占厕所,有一次内急,我不得不在痰桶里解决了问题。这种苦涩的生活,伴随着我度过了5个春秋。 80年代末: 30平方米单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单位为我调整了一处单间。虽然只有30多平方米,却没有了三家共在一个屋檐下的不便。为了给女儿学习提供方便条件,我住在厅里,每晚伴着电冰箱的嗡嗡声入睡。由于楼里没铺煤气管道,住在这里5年,我每个月都要骑车到10公里外的液化气站换罐,再扛上4楼。因为房子质量不好,楼上厕所堵了,污水下渗,我们全家每次上厕所都得打伞。 90年代中: 68平方米套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家又搬到了铁百附近。这次换的是一个68平方米的套间,日渐长大的女儿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美中不足的是房子把山,暖气也烧得不好,冬天在家要穿上棉衣,女儿的脚还是生了冻疮。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下水经常堵塞。每当这个时候,我这个“楼长”便挺身而出,挨家逐户凑钱,然后雇人清淘。这样的房子我一住又是10年。 2004年: 104平方米水景房 进入新世纪,我家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过反复的比较,我贷款在工人文化宫附近买了一套10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商品房。这儿距离学校、医院和超市都不远,求学、就医、购物都很方便。小区封闭式管理,冬天24小时供暖。更重要的是,卫工河就在我家窗前缓缓流过。 乔迁新居之日,恰逢月圆。看卫工河上灯光闪烁,听窗外草虫鸣唱,我不禁百感交集,披衣起床,沉醉于幸福之中。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鸟唱蛙鸣,看惯了绿树红花。清晨,我漫步在岸边小路,看老人和孩子悠闲地舞剑弄拳。傍晚,我徜徉在绿树丛中,听丝竹阵阵,管乐声声,感受到了新生活带来的舒适和安逸 |